- 115
搞好示范院校建设 引领高职教育发展
- 作者:
- 来源:
- 时间:2011-01-05
范 唯
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“半壁江山”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国高职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发展。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》要求在整合资源、深化改革、创新机制的基础上,重点建设高水平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。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”的战略决策,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。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,也是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选择。下面,我谈几点有关高职教育尤其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想法。
一、办学的出发点要回归到培养人、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来
学校凭借什么才能够获得全社会的认可?凭借它所培养出来的人。如果一个单位是靠生产零件获得社会的认可,这个单位就是工厂;如果一个单位是靠为社会提供某一种服务,那么这个单位可能是咨询公司;而一个单位只有培养人,这个单位才能称为一个学校。所以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回归到这个本位。无论是谈我们的课堂,我们的管理,谈我们的社会服务,不论我们做什么,我们的出发点都应是培养人。培养什么样的人?就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。什么叫高技能人才?就是除了岗位需要,还要强调培养把事情做事情做好、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人。
二、坚持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
德国的“双元制”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“秘密武器”,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工学结合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。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,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推行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,把工学结合、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,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,引导课程设置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。
(一)三年中有半年在校外顶岗工作,时间可以在最后一学期(最后一学期由于忙于找工作,因此容易打折扣,但处理得当却是一举两得,既是工学结合,又能解决最后一学期放羊的局面,但难度很大);也可以两个暑假加上某一个学期(这或许也是一个可考虑的方法)。合作的企业越多、学生的工作安排越分散就越可能顶岗(在传统实习基地,一群学生去见习不可能顶岗,缺乏实际价值)。不过这样一来,学校的管理难度会加大,但这正好是对学校管理改革,尤其是对“全员管理”改革的促进,也是“以他方为中心”办学理念的真实体现。学生出去工作,教师应该参与管理,理论上说,教师的课时没有减少,只是上课方式不同而已。而学校更可顺势制定新的制度规定,改革学校管理。
(二)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,否则就是放羊,会受到质疑。工学结合的管理应该是产学双方共同参与的、有制度文件又有规范设计的作业文件、有不及格不给学分需重修的要求,要极其严格,应是响当当的新型管理办法。
(三)合格的学生能得到一本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签发的“工作经历证书”(也可以由教育与劳动或行业部门统一制作),就业市场上这本证书可以大派用场,工学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率应该明显高于其他毕业生。
(四)合作单位空出岗位专为学生准备,学校打破传统教学安排,安排学生轮流到岗,保证该岗位一年12个月始终有学生。产学双方就学生的安全和企业技术保密等方面形成制度约束。这是工学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高级模式,也是学分制、弹性学制、轮换下厂等教学制度改革的契机。
(五)拉动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。工学结合的重点是要每个人都参与、都行动起来,要有考核。院校长和书记应使中层行动起来,中层应使每一个骨干教师行动起来,每一个骨干教师应使每一个教师行动起来,每一个教师应使每一个学生行动起来。
三、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要注意系统化设计
比如,请专业课老师来评价基础课程,看看这门基础课讲的是不是能够衔接和融入到他的专业里去。所谓够用、有用、适度,是要请使用者来对它进行评价。专业课要请企业、行业的人来评价,是因为我们希望专业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、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课程设计与实施。再比如实训基地,一台台设备放在那里,很像企业车间,但企业来看了,说这跟我们企业没有什么两样,它不是个培养人的过程。所以提示我们设备旁边应该有介绍,告知学生这台设备的性能是什么、要培养什么技能,利用这台设备他应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任务、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完成,还有训练的过程,每一个细节都要设计出来。
再谈谈半年的顶岗实习怎么实施。学生二年半在学校,之后找个岗位,是不是就算完成了半年的顶岗实习?他这个半年跟之前的二年半的关系是什么?是不是纳入了整个课程的设计?这半年的技能培养、教学计划、教师的选择与跟进(包括企业的、学校的)以及半年后的考核是不是都进行了系统精密的设计?还是仅仅为了完成半年的顶岗而将学生随意放在企业?有些顶岗岗位上的学生反映说没有学校的感觉,遇到生活上、心理上问题以及职业上问题的时候都很难找到老师。所谓的企业的老师就是单纯训练技能。所以学校管理、学校的辅导员要延伸到顶岗实习中,这才叫系统地设计顶岗,要有深层的细节的设计。
几门精品课程加在一起,是不是就是一个高质量的专业呢?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系统化的设计,从培养人的角度、关心孩子成长的角度精心设计,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要求设计。引进企业不能仅是企业占用了学校的一块地,白租一个厂房来生产它的产品,而应是以培养人为核心。
四、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
好的专业带头人应在企业行业里有威望,为企业做出过贡献,有企业工作经历,能够组织一个团队来系统地设计课程、专业,这个团队应是专兼结合的,并且这个兼不是临时的而是相对稳定的。此外,专职教师如何获得企业经历和认可度也是要系统考虑的。管理和师资队伍素质将成为未来高职进一步改革的瓶颈。
五、示范建设院校要发挥辐射作用
应充分发挥示范建设院校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、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,带动区域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,推进当地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。东部地区的示范建设院校要拉动西部的高职院校发展,城市的要辐射乡村的院校建设。只有这样,才能充分发挥示范建设院校的作用,带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。
六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
高职首先要强化职业化,这是第一位的。职业化是我们高职真正的质量所在和生命力,没有“职”我们就没有高职。所以首先是“职”的特色落实和职责所在;同时,高职是要有设计、有策划、有目标、有理性地去实现职业化,而不仅仅是经验的重复,这就是高职的“高”。所以,如果没有“职”,我们何谈“高”;但有了“职”,如果仅仅是简单模仿企业的“职”,那也不是“高职”。
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职,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。比如,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所高职,高职院校是学校,主要功能是育人;而从学科型高校来看,高职院校不是学校,是工厂,是在生产产品。高职院校的校长,从企业来看是校长;从学科型高校来看就是企业家或CEO,是社会活动家。对专业带头人,从企业来看是专业带头人;从学科型高校来说就是项目经理,在构建他的团队、导演他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等。实训基地,企业来看是实习培训中心;但从传统高校来看就是工厂、就是车间。老师,从企业来看是教师,从传统高校来看就是师傅。课程,从企业来看是一门门课程,有一套教学规律;从传统高校来看就是工作任务、产品设计图。学生,从企业来看都是学生,从传统高校角度来看都是员工。从学生本人的感受来说,在学校觉得自己是员工,在企业觉得自己是学生;在企业体会到学生的温暖,在学校体会到企业员工的责任。专业,从企业来看是培养人的专业,但是从学科型高校来看,是生产流程图。管理,从企业来看,就是教务处、人事处;从传统高校来看,是质保检验处、人力资源处之类的部门。所以我们对高职的评价,是从不同的方向来看的。如果从企业来看一所高职院校办得像企业就有问题了,到底办的是企业还是高职?而从传统高校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办得像高校就也出问题了,因为,如果企业看高职院校像企业,那在生产方面你一定没它干得好;如果从传统高校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像高校,那在教育教学方面你也肯定没它办得好。因此,高职的优势就在于企业看高职像学校,传统的高校看高职像企业。这正是高职的特色、优势所在,也是高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。
(作者简介:范唯,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处长)
- 我院代表队在地区职工礼仪大赛中荣获佳绩 2024-12-23
- 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丨学院团委社团管理部2024—2025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社团考核圆满结束 2024-12-23
- 述职亮答卷,聚力普新篇——学院成功开展2024年度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会 2024-12-20
- 学院成功举办“学历史 知新疆 爱祖国”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比赛 2024-12-19
- 党恩暖民心 情系民生行 ——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开展进社区送温暖“双报道”活动 2024-12-19
- 爱国在成长中铭记 ——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活动 2024-12-19